2022-09-30
近年来,因为担心白砂糖对健康的影响,很多消费者选择代糖来满足对甜食的喜爱。身边也悄悄地出现了不少味道甜但是标注着“无糖”的饮品和食品,它们使用的就是代糖。
代糖几乎没有热量,可以在同等甜度的情况下热量大幅降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通常认为摄入代糖可以降低肥胖、龋齿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代糖
代糖主要有三种类型:天然提取的代糖、糖醇和人工甜味剂。
天然提取的代糖
天然代糖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甜叶菊、罗汉果就是天然的代糖原料。甜叶菊的叶子中含有一种叫做甜菊糖的提取物,甜菊糖,又称甜菊苷,化学式为C38H60O18,是从菊科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糖苷。甜叶菊原产于巴拉圭和巴西,它具有高甜度、低热能的特点,其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
甜菊苷在酸和盐的溶液中稳定,室温下性质较为稳定。易溶于水,在空气中会迅速吸湿,室温下的溶解度超过40%。甜菊苷与柠檬酸或甘氨酸并用,味道良好;与蔗糖、果糖等其他甜味料配合,味质较好。食用后不被吸收,不产生热能,故为糖尿病、肥胖病患者良好的天然甜味剂。
甜菊糖甙的提取是通过将甜叶菊干叶浸泡在水中,过滤将液体与叶、茎分离,进一步利用水或食品级酒精等进行提纯——完全传统的植物提取方法。
从而得到一种可日常食用但不会影响血糖水平的纯天然而且极甜的増甜剂——甜叶菊苷。
罗汉果甜苷又称罗汉果甜甙(或罗汉果甜),植物含量较高且水溶性好,已经有纯度98% 以上成品用作食品添加剂,萃取于广西特产经济植物——罗汉果,其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其热量为零,具有清热润肺镇咳、润肠通便之功效,对肥胖、便秘、糖尿病等具有防治作用。
罗汉果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它所含的罗汉果甜苷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癌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促进葡萄糖和脂肪的新陈代谢。
糖醇
糖醇,比如木糖醇,山梨醇和赤藓糖醇等,是另一种受欢迎的代糖,以减少糖的摄入量。一些研究表明,糖醇也具有有益健康的作用。
糖醇是一种多元醇,含有两个以上的羟基,但糖醇和石油化工合成的乙二醇、丙二醇、季戊四醇等多元醇不同,糖醇可以由来源广泛的、相应的糖来制取,即将糖分子上的醛基或酮基还原成羟基,而成糖醇。如用葡萄糖还原生成山梨醇,木糖还原生成木糖醇,麦芽糖还原生成麦芽糖醇,果糖还原生成甘露醇等。一般糖醇在自然界的食物中有少量存在,并且能被人体吸收代谢。石油化工合成的多元醇用于有机合成,不能食用。而糖醇不仅能食用,也可以作有机合成制取醇酸树脂和表面活性剂的原料。
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顾名思义就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安赛蜜、纽甜和甜蜜素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
由于精制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危害性,食品和饮料行业越来越多地转而使用人工甜味剂。
相信很多人都认为人工甜味剂比添加糖要好,然而事实证明,它们实际上可能更糟糕。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人工甜味剂会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
提到人工甜味剂的危害,我们就不得不提2014年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呢?
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会导致葡萄糖不耐受
来自以色列在三组不同小鼠的饮用水中添加了糖精、三氯蔗糖或阿斯巴甜,同时设置了三个对照组,它们只喝水或者喝添加了葡萄糖或蔗糖的饮用水,来观察人工甜味剂和正常添加糖的对比。
11周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葡萄糖耐量测试。这个测试很经典,也是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所以我们先简单地描述一下:在测试前的6小时内,所有的小鼠都只喝水,这样它们就处于空腹状态,然后给它们口服40毫克葡萄糖,在口服前和口服后的15、30、60、90和120分钟去尾静脉血液测量葡萄糖水平。根据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绘制一个葡萄糖耐量曲线来确定(1)空腹血糖水平,(2)血糖峰值有多高,(3)葡萄糖从血液中清除的速度有多快。
那么,发现了什么呢?
3个对照组的小鼠的葡萄糖耐量曲线相当,而所有3个人工甜味剂组的小鼠都出现了显著的葡萄糖耐受不良。
其中,糖精的影响最大。这是在正常体重的小鼠身上做的,研究人员又在饮食导致肥胖小鼠身上重复了这一实验,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人工甜味剂使肥胖小鼠更不耐受葡萄糖。
人工甜味剂会改变激素水平
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会通过激活甜味感受器和钙感受器来增加胰岛素的释放。这种激素反应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工甜味剂会降低葡萄糖耐受性。
胃饥饿素是一种刺激食欲的激素,在禁食期间会升高,在进食后会降低。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不会降低胃饥饿素的水平,这会促进食欲和增加食物摄入量,这意味着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导致热量摄入增加,而不是减少。
人工甜味剂与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摄入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会增加患中风和痴呆的风险。阿斯巴甜还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比如头痛、癫痫和偏头痛。阿斯巴甜通过在大脑中产生过量的自由基和提高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来诱导这些效应,因为这会抑制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如果想要保持大脑健康,应尽量避免人工甜味剂的摄入。
人工甜味剂可能并不能帮助减肥
一些超重的人通常会为了减肥而放弃精制糖,选择摄入无热量的人工甜味剂来满足对甜食的渴望。然而,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不一定会导致体重减轻,在某些情况下,似乎反而会导致体重增加。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免摄入人工甜味剂
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该注意人工甜味剂的摄入。怀孕期间摄入人工甜味剂会显著增加生出孕龄较大婴儿的风险。怀孕期间摄入人工甜味剂的孕妇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七年的超重或肥胖风险也会增加。
总结:
糖被称为是最甜蜜的毒药,我们的身体可以控制我们偶尔摄入少量糖,但是过量的摄入糖显然会导致肠道菌群受损、炎症和许多其它与健康相关的问题。糖和酒精与可卡因一样也会让人上瘾。由于担心添加糖对健康的影响,但又为了满足对甜食的喜爱,许多人转而使用代糖。
参考文献:
Suez, J., et al. (2014).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514(7521): 181-186.
Azad, M. B., et al. (2017).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CMAJ 189(28): E929-E939.
Rother, K. I., et al. (2018). "How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Influence Hormones and Health. " 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9(7):455-467.
Choudhary, A. K. and Y. Y. Lee (2018). "Neurophysiological symptoms and aspartame: What is the connection?" Nutr Neurosci 21(5): 306-316.
Zhu, Y., et al. (2017). "Maternal consumption of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during pregnancy, and offspring growth through 7 years of ag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46(5): 1499-1508.